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農民安身之本。近年來,玉豐鎮把撂荒地復耕生產作為當前春耕生產和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把撂荒地變為“良田”,為實現糧食增收奠定堅實基礎。
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在玉豐鎮高石村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基地里,2臺中型農用機械設備在田間來回穿梭,忙著播種玉米,原本荒廢的土地里呈現久違的田園畫卷。
玉豐鎮高石村文書鄧曉麗說:“我們全村總共流轉了230余畝地來進行玉米大豆間種,目前玉米采取機械播種方式,今天預計可以播五六十畝。”
早年前,這里本是一片檸檬果園,由于承包商管理經營不善等原因,導致土地撂荒多年無人耕種。今年,在玉豐鎮開展了園地退出工作后,涉及的黃林溝村、高石村等村都完成了土地復耕復墾,其中高石村以村集體名義流轉了230余畝土地,全部進行大豆玉米復合種植,使荒地重獲“新生”,既飽了肚子,又鼓了“錢袋子”。
玉豐鎮高石村文書鄧曉麗說:“后期計劃村集體在一年之后有一定的經濟效益,計劃拿出20%左右的利潤,給所有土地的群眾進行二次分配,確保群眾的收入。”
近年來,玉豐鎮在遏制耕地“非農化”、嚴防耕地“非糧化”的同時,統籌利用低效經果林,積極引導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發揮作用,開展農業生產托管,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把撂荒地變為“良田”,為實現糧食增收奠定堅實基礎,助力鄉村振興。
玉豐鎮黨委委員政法委員鄧堯說:“下一步,我們玉豐鎮一是將用好項目資金建基礎。用好上級銜接資金,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奠定產業發展基礎保障,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進一步加強土地流轉力度,采取集體組織或者業主以糧經輪作的形式實現一季糧食一季菜,最大限度發揮土地資源價值。”(文/熊超 廖錦輝)